内蒙古三主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动态

浏览量:15961
内蒙古三主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留言后可查看该公司联系方式!
返回顶部

内蒙古三主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穿越边界

来源:内蒙古三主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4/6/7 10:36:58 By 东仔 阅读(789)

当野性勃发的沙漠王越野车一头扎进雨中,它咆哮的车轮一路甩过了包头-银川-兰州-武威-酒泉-乌鲁木齐-阿勒泰-霍尔果斯-库车-喀什-和田-若羌-格尔木-拉萨-波密-类乌齐-共和-西宁-洛川-延安,这些在中国西部版图上如星之闪耀的城镇。

连续20天的纵深穿行,一万四千余公里路程的思考,孙治,这位内蒙古三主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似乎看到了他所倾力打造的关涉西部生态,人类健康,粮食安全为宏大主题的中国“第三主粮”的事业有了鲜活的希望。

行者无疆,思想无疆,用在孙治身上似乎恰如其分。也许是已经过的四年事业之途寂寞的跋涉,也许是七千万沉甸甸默默的投入,孙治打造的不可回头的“三主粮”事业,一开始,便有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

触摸孙治,他的境界令人心生暖意。

孙治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13亿中国人创造了令人瞠目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中国也为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在经历了持续2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以宏观视野考量,21世纪初年的中国已经成了--

”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国际公认的、反映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显示,中国1995年为0.437,2002年是0.454;

世界上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不同的省份、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地区都是如此,最富的上海和最穷的贵州人均GDP差距达12.9倍;

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不含政府财政对城镇居民的明暗补贴,城乡收入差距已达3.42倍;

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世纪初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创造的就业机会仅为1980年代的1/3,而中国的就业形势是,每年至少需要新增1500万个就业岗位才能缓解压力;

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最快的国家之一。七大水系半数河流污染严重,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全国3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遭遇水土流失,沙漠化国土面积达到25亿亩,远远超出了耕地面积的总和,15亿亩草场严重退化,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有些已濒临灭绝;

世界上自然资产损失最重的国家之一。能源耗竭损失、二氧化碳污染损失、矿产耗竭损失、森林耗竭损失等占GDP的比重惊人,上世纪80年代曾高达GDP的30%,此后虽持续走低,但仍未走出险区;

世界上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世纪初年,几经努力,中国教育支出达到了GDP的3.19%,但与5.1 %的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我们憧憬天蓝水清、林木葱郁、平畴沃野、绿浪翻滚,我们向往经济发展、国家安定、百姓富足、社会公平,但理想与现实始终居于事物的两端,而人的使命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停地寻找着那个契合点。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三主粮集团缘于对环境、资源与生态的强烈关注,缘于对科学发展的紧迫诉求,将三主粮的大业定位为自身最高的追求。“

也许是受了孙治的感染,在与他灼灼目光的对视中,记者亦将话题围绕着”三主粮“所涉的生态问题,做了交流的共鸣--

美国法学家泊尔曼有一句被人反复引用的话,”一个社会每当发现自己处于危机之中,就会本能地转眼回顾它的起源并从那里寻找症结。“我国的古代典籍《周易》”#“卦亦作此解。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归古典希腊罗马,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人感慨”人心不古“、”礼崩乐坏“.

我们常讲返本开新、继往开来,思想家们总是通过回归寻找通往未来之路。原因可能在于,在文明发韧时代,先贤们已经就一些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作出了各自让后人折服的精辟见解。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这些基础性问题的重要性必然凸显,于是就有了不断的回归和缘此实现的创新、突破。而当今中国,正处于这样的时代。

这里有一个令人遗憾的例外:我们在回归与复兴中,看到、体味到的往往只是一种虚幻的伦理、理念,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进步中,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与探究,竟然少得可怜。《山海经》涉及到了天地人的相依相存,但其后的历代演绎者,却将其引入了玄学与巫术的死胡同,对其精髓一概视而不见。这或许就是国人环境意识淡薄的历史渊源。

中国幅员辽阔,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远古时期曾经森林茂密,物产丰饶的西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然而,随着黄河流域城市的密集、人口的膨胀和由此引发的频仍战乱与自然灾害,这一片沃野最终陷入了生态灾难。当文明的重心不得不东移南下的时候,黄土高原和它所润泽的大西北,便因落寞与荒芜,失去了发展空间。

这样的现状,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们曾经历过打麻雀、掏鸟窝的童年,经历过砍树枝、挖树根烧饭的年月,也曾笃信过”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无知了太久,当我们真正认识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时,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是伤痕累累,黄河多次断流,长江严重污染,北方沙尘暴连年肆虐,沿海赤潮、湖泊绿藻,就连江南鱼米之乡也出现了因污染导致的饮水困难。

中国人终于领悟到,大自然是一个有规律、讲法则的循环体系,人类任何违背法则的开发、自作聪明的改变,都会引发灾难,这样的教训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着名的玛雅文明,萌生于新石器时期。到公元700-800年时,达致繁荣之巅,然而发展到公元14世纪,竟突然消失。对此,历代史家做过诸多猜测,战争?内乱?瘟疫?最终一种见解得到公认--他们遭遇了人类无法抗拒的生态灾难。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到农作物的生长,粮食匮乏,饥荒不断,人口急剧减少,曾经盛极一时的玛雅文明很快消失。

中华文明尽管绵延至今,但局部的消失仍多次发生。《汉书》载,1300多年前的塔里木盆地曾经存在过30多个小国家,其中就有我们已十分熟悉的楼兰古国。但这些国家很快便失去了踪影,究其因,也是生态恶化。远古时代的罗布泊水域浩淼无边,达2万平方公里,到了一百多年前,已萎缩至2千多平方公里,上世纪60年代仍有 4百多平方公里,进入80年代,水最终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沙漠……

也许是共鸣使然,短暂的沉默后,孙治这位”三主粮“的掌门人,将话题引向了深入。

”在人类农业文明绵延发展的5800多年里,中国有4000多年处于世界前列、1000多年居于领先地位。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华农业文明在17、18世纪便步入了辉煌之巅--乾隆末年,中国的经济总量雄踞世界第一。10多亿亩良田、2千多亿斤粮食,养育着3亿多人口,占世界的1/3.

1840年,是中国的一道背运门坎。华夏民族的前进脚步在这道门槛上被绊住,随后的百年沉沦,让煌煌天朝帝国跌入苦难的深渊。

华夏文明跌入谷底,也就一百多年,较之五千年辉煌,可谓短暂。然而,这内忧外患的百年屈辱,带给中华民族的心灵创痛却堪称惨烈。为了民族复兴,一代一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惜慷慨赴国难。当新中国成立,中国已羸弱到国民生产总值只有700亿元,国民人均收入仅仅27 美元的世界最穷国家之一。要把这样一个满目疮痍、又以农业为生命线的国家整治起来,中国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5亿6千万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吃饭。

确实,百多年来,中国饥荒不断,粮食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第一难。上世纪60年代的3年自然灾害,是离我们最近的饥饿记忆,中国人在领教大自然冷酷面孔的同时,不敢忘记的是老祖宗的一句千年古训--民以食为天。“

此时此刻--一句民以食为天,让我们的内心颇觉震撼,于是随着一支点燃的香烟,记者的思绪飘到了窗外或远或近的景物之中。

1995年,美国学者布朗撰文于《世界观察》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世界的目光顺着布朗的发问齐齐投向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

中国不断增长的人口会引发全球饥荒吗?其实为了回答世界的疑问,更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中国科学家一直在埋头科研,中国政府则加大投入,即使在”文革“乱局中,科研经费与技术协作也从未间断。对于粮食安全,新中国从不曾有丝毫松懈。

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

2007年4月,袁隆平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当选理由十分简洁: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而此前的一系列国内国际奖项,同样都直指要端:杂交水稻首先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上,饥荒无疑是最残酷、最致命的灾难。袁隆平当功至伟,什么样的褒奖都当之无愧!

自1976年始大面积推广,到199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达到2亿6千万亩,占中国稻田面积的54%.一季千斤的亩产,两季就是吨粮田。有了杂交稻,中国终于与饥荒作别。

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推广杂交水稻成为世界范围粮食短缺国家的首选。

中国人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世界。

谁来养活中国再获新解。

然而,切莫以为中国的粮食问题已经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弱势产业,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还必须面对市场风险。中国南涝北旱已是常态,全球气候变暖也在威胁着传统农业生产,加上信息时代的市场又动荡诡谲充满变数,要切实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一方面国家的扶持与保护必不可少,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因地制宜、科学统筹,引导农民扬长避短、适应市场。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相关企业、广大农民,都需要未雨绸缪、拓宽视野。

从全球范围看,粮食安全从来就是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重点。自上世纪中叶始,发达国家就一直施行着名为”知识产权保护“,实为农作物垄断的利己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清晰地看到美国如何从本国战略利益出发,打乱世界粮食市场结构,甚至引导、改变粮食输入国的传统饮食习惯;世界七大家族控制的五大食品跨国公司的诡秘交易则屡屡引发粮食匮乏国家灾难性的政治改变。

土地乃农之根本。为保护粮食安全,中国设定了18亿亩耕地的保障红线,实行着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土地制度。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地根“亦步步收紧,直至中国各领域屡试不爽的”一刀切“.由此,没有土地,准确地说是没有用地指标,成了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齐声抱怨。

然而,倘若我们换一个视角,矛盾或许会呈现出它先前被忽略了的另一面。比如近年已广泛推行的土地整理、比如重新关注被遗弃了几个世纪的秃岭、荒山。

经济建设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就是资源整合。这里首先有一个对资源的再认识,换一个角度看资源。

中国的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但其中差不多3/5是不养人的,不适合人类居住,不长庄稼。这是学界共识。但事实是,长期以来被认为不宜居的西北荒蛮之地,却顽强地生存着众多体格强健的各民族农牧民。

他们与恶劣生态环境的共存靠什么维系?他们的生命靠什么支撑?当记者力图在静默中寻找答案时,孙治说,答案就在民间……

于是,我们循着这位创业成功后又步入中国最高学府,再投身农业之路的年轻人的敏捷思路,领略了一个新奇中伴着亲和力的--

”三主粮“概念

长期以来,世界范围的植物性主粮,便由稻米、小麦二元垄断。

宋元已降,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隋唐的”北粟南稻“格局被打破,中国饮食结构中长期占据主粮位置的”北粟“ 被”北麦“所取代。

北方以麦代粟,发达地区开始实现旱作两熟;南方则兴起了稻麦二熟和双季稻等复种法,中国的农业文明日趋成熟。

明代开始,源自美洲的玉米、甘薯、土豆、花生等”新大陆作物“随着新一波引进潮落户中国,华夏民族的饮食结构更加丰富。

让人感兴趣的是,尽管沧桑变迁,但”北麦南稻“至今仍保持着无法撼动的主粮地位。

西北却是个例外。这里地处平均海拔在千米以上,年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的蒙古高原,土地严重沙化且多含盐碱,一年中有多半年时间寒风凛冽、沙尘漫天。高寒少雨,土质恶劣,不仅”北麦“无法种植,绝大部分粮食、经济作物都与这里绝缘。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苍并没有遗弃这方”水土“,或许是出于怜恤的弥补,大自然为这片土地调配了一种优质而”养人“的粮食作物。

这就是裸燕麦。在西北,人们称它为莜麦。

广布于中国西北的燕麦,已有数千年的生长历史。初为野生,燕雀食物耳,故名。到了明代,李时珍挖掘、整理出了它的药用价值,”燕麦甘凉,祛烦养心,降糖补阴,强肾增能,美颜美容“的辨析考证载入《本草纲目》。随后,明周王的《救荒本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均列入了燕麦,但入列缘由仅仅是可供”救助饥馑“的野生植物。

尽管在西北民间,燕麦--莜麦作为主粮已有数千年历史,并且飘洋过海传入美洲大陆也已逾千年,但长期以来对它在农作物中地位的演化、角色的转换,却一直缺少关注、未予探究。就连清光绪年间才编纂的煌煌《辞源》,竟也对”莜麦“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又是悠悠数百年。

直至20世纪末,西方国家历经几十年研究、培植的燕麦新品种,已作为绿色健康食品风行世界,中国人方蓦然醒悟:原来,中华大西北才是这种欧美”贵族“食物的故园。

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的中国人并不多,孙治是其中之一; 捕捉到之后,止步于感慨、嗟叹,奋起付诸行动者更少,孙治亦是其中之一;行动得有理念、有抱负,且首先视这项事业为国计民生大题目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孙治仍是其中之一。

这或许就叫天意。作为国内裸燕麦最大的种植区域,内蒙古理当有所作为。

于是,离开政府机关4年、房地产开发已做得风生水起的孙治决意转向,投身生态农牧业。

时值2002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开始起步。孙治确信,西部开发之初,可能会出现盲目或者偏差,但最终必将与西部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而这正是他创办邦达兴草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初衷与使命。

当”让荒山披上绿装“的儿时梦想最接近实现可能的时候,自幼蒙山野庇佑、靠莜面养育的孙治选择了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这一年,他36岁。

对于孙治的抉择,凡认识他的人都大为惊异。毕竟,农业产业投入大、回报慢、利润低。对此,孙治给出一个十分简洁的答复--逆向选择,回归大地!

这八个字,颇耐人寻味。

一个土生土长的塞北农家子弟,对家乡生态环境之恶劣、对当地农业发展之艰难、对父老乡亲生活之贫苦,自会有一种铭诸肺腑的痛切感受。这个难解的心结,时时警醒着他、催促着他,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西部的农业、农村找出一条发展之路。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于孙治而言,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激励与鼓舞。带着蓄积已久的那一份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孙治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深入探究。

机缘在2002年频频光顾。这一年,探寻中的孙治正在北京大学研读MBA,专家讲学、同窗交流,思想的互动式碰撞、信息的高密度传递,开阔了他的视野,拓展了他的思路。

目标渐渐清晰--开发裸燕麦,打造”三主粮“!

孙治确信,这一选择契合着国计民生的大主题:

--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密切关注。

自1996年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以来,中国经过持续10多年的不懈努力,成绩卓着。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供应的疑虑。但在形势出现转机的时候,问题也随之显露。

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问题仍存在隐忧。耕地连年锐减,已到临界水平;水资源匮乏,且年度间、区域间分布不平衡;人口将保持惯性增长,粮食产需形势将更趋严峻;气候变化影响增大,频繁的极端天气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农民种粮增收空间有限,制约了粮食生产人力、物力、技术投入。

此外,结构性矛盾、综合供给能力、国际市场影响等等,都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今年以来,从美国、欧盟到印度,全球面临新一轮食品价格上涨潮,世界粮食价格自2006年至今已上涨20%.中国的食品价格涨幅同样迅速,今年1-5月,同比上涨6.8%,专家预测,2007年,上涨势头将会持续。

而裸燕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身居山野荒漠,既不与作物同类抢夺优质耕地,又不与城镇扩张争占建设用地;它的生长更是任由天意,雨水多寡均有收获,完全摆脱了水资源调配。我国处于两大主粮中小麦略有盈余而稻米尚有缺口的紧平衡状态,燕麦米的开发上市,对于缓解这一结构性矛盾将大有助益。

针对近年粮食市场周转库存”浅池化“现象,国家高度重视储备体系的配套建设,成本虽高昂,却不能不为。裸燕麦的子实与稻谷、小麦大异,它由一层坚实外壳包裹,常规储存,10年都不会发霉变质。若加入储备行列,将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缓冲之力。

--应对西部生态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遭遇的关键性挑战之一,而全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又在西部地区。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0多万平方公里,西部省区就占了80%;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土地面积2460平方公里,绝大部分也在西部。此外,还有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处于生态脆弱带,存在潜在的沙化危机。

新世纪伊始,强沙尘暴连续袭击首都北京,华北、东北、和中原诸省,甚至刮出国界,殃及韩国、日本。土地沙化、草地退化导致生态屏障缺席,是沙尘暴肆虐的主因。种草种树以防风固沙便成为当务之急。

但荒漠化地区水资源普遍匮乏,加之气候条件恶劣,不仅阻遏了大多数作物的生长,就连适应性很强的多种野生草,也无法在高寒少雨的塞北存活。

如此,便凸显出裸燕麦得天独厚的生存优势。裸燕麦宜粮宜草,可有效促进西部农业生态的恢复与改善。一种已培育成功的休眠燕麦,有多年生效果,一次种植、多年受益,极有利于草原生态的恢复。若能实现一年两季种植,更拉长了植被覆盖。加之燕麦收割留茬,可保障冬春季节扬尘减少,有效保护肥力土层,再配合其它耐旱作物和农业技术,对当地生态建设的推动力将十分明显。

--推动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立足本地资源,以开阔的思路统筹农牧业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农业向现代迈进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的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20年间,城市稻米销量增长83%,以大米为主粮的人口比例已达60%;国际市场燕麦食品走俏,已经形成颇为完整的产业链。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供求形势也因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养殖业增长、生物能源产业的勃兴和食用油需求的旺盛,发生了重大改变。

必须看到,粮食问题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生产与流通,它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制度安排乃至全球经济走势密切相关。

国家提出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而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不仅要靠物质条件与科学技术,还须突破传统种养的局限,贯通生产资料、粮食精深加工、物流、技术和信息服务等二、三产业,运用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经营范式推动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粮“裸燕麦就口味与饮食习惯而言,瞄准的目标消费群是占全国人口60%的”食米族“.4年间随着邦达兴公司有机燕麦基地、有机饲草基地的建立和”三主粮“燕麦米现代化生产加工的初具规模,范围所及,塞北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已趋扎实、稳健。

--助益城市人口饮食保健。当今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进步快速而多元。基因技术、控温种植、无土栽培、生长调节和各色化肥、食品、饲料添加剂等等以创新科技为先导的食品工程令人眼花缭乱。

硬币总有两面。化学品、核辐射、基因技术等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现代化之中,在催热催肥、增产增收、美化外观的同时,却又伴生出除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环境污染、物种退化甚至灭绝之外的诸如营养流失、毒素增加、食品污染、口味寡淡等重重弊端。

一些无良企业也乘隙而入,以低劣的原料、有害的添加剂和作坊式的粗陋加工,向市场推出高污染、不达标食品,致使国内城市食品市场乱象频频,严重威胁到了食品安全。

自今年3月下旬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现用于生产宠物食品的进口麦粉中含有害化学成分,并将矛头指向中国生产企业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出口产品安全问题的忧患与日俱增,一些国家先后对海水养殖品、牙膏、糖果等多种中国产品下达了入关禁令。国际上针对中国商品安全的一场”围剿“已经开始。

有鉴于此,国家加大了整治力度,继专项行动之后,今年7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出台特别工作方案,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全力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21世纪,踏入小康门槛的中国民众对饮食的基本诉求,是绿色、天然、安全、无污染,若再具备营养、保健功效,当然更是上选。而裸燕麦则几乎集中了上述所有优点。欧美国家视燕麦为珍贵的营养食品,但西方培育、种植的是皮燕麦,比较而言,中国的裸燕麦产量低,亩产只在50公斤上下,由于生长在完全的自然生态中,营养价值便远远高于皮燕麦。

--带动农牧民脱贫增收。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改革开放近30年,”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热切关注的重点。

如今,中国已步入小康社会。但”小康“对于地域辽阔、土地贫瘠、天灾频仍的西部广大农村,仍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美丽愿景。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国家对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一再增强,继取消农业税、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之后,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反哺农业、农村的政策措施也在加紧推行。

脆弱的自然生态,增加了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所幸的是,塞北农村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引导下,已经初步走上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脱贫发展之路。马铃薯,这种同样适于西部瘦瘠土地种植的作物正在向成规模、产业化迈进,而裸燕麦的加盟,则一定会使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大大提速。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传统理念。明代农学家马一龙对此早有精辟见解,”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针对中国大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大面积推广极具经济价值的裸燕麦种植,无疑是一个上佳之选。

邦达兴草业公司以沟通城市、农村,链接企业、农民的”公司加农户“方式运作,农民丰欠均有收益,种植风险几乎为零。据测算,寻常年景,裸燕麦的市场推广将使加入产业链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元以上。就西北众多农民和大量的闲置荒漠土地而言,这样的机缘,可谓适逢其会。……

从裸燕麦这一交织着若干成长要素的关键点上,孙治力求把握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走势。在他的视野中,裸燕麦,这个极富内涵和延展空间的具体作物,已然隐隐贯穿在西部发展中最令人关注、牵动最大多数人命运的诸多大事中,诠释着这些看似无关联的症候中所蕴涵的共同逻辑。

何谓”三主粮“?孙治的回答既宏大又具体:

”粮食是一切现代文明的基础。提高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发掘粮食生产潜力,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粮食产品和更大的食品保障,是农业及相关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邦达兴公司通过与加拿大农业部就裸燕麦颗粒机械化加工生产这一课题研究及合作实践,重新评估了燕麦这一古老作物在现今农业生产中所应占据的地位,认定了燕麦当前业已成为世界粮食生产的关注点之一。我们的目标是,将已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的裸燕麦通过现代种植技术和生产加工工艺作再加工,使其更加充分地发挥出特有的营养价值及食疗保健功能,将裸燕麦切实打造成为现代人类餐桌上除大米、面粉之外的第三种主粮“.

孙治,这个以大地为根的青年企业家,已经把自己的感情与选定的事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三主粮“概念,对于西部城乡百姓来说,当属实至名归。但如若南下中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无论城乡,亿万民众对它恐怕会十分陌生。它性状如何?营养怎样?什么口味?在此,我们不妨为各位讲一讲这--

裸燕麦传奇

裸燕麦--莜麦原本为谷类作物的田间杂草,只因生命力旺盛,难以斩草除根,直至2千多年前,终于让智慧的人类驯化为农作物,但长期以来,也只是在救灾度荒时作应急替补之用。

人间沧桑,世事难料。继上古、宋元时代两次作物引进之后,明代出现第3次作物引进潮,礼尚往来,莜麦遂飘洋过海,登陆美洲。

作为世界禾谷类作物中八大粮食作物之一,莜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在中国,西北、华北虽均有种植,但内蒙古自治区种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的近一半。阴山山脉北麓的内蒙古武川县更以出产高品质莜面确立了自己的品牌。

塞外”三宝“,莜面位居首席。对于莜麦在家乡的种植优势,孙治作了系统的研究。他说,”内蒙古西部地处蒙古高原,大部地区为丘陵山地、高原草甸,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不宜种植大宗粮食作物。但是大自然并没有因此而忘却这片土地,莜麦这一神奇的作物仿佛是大自然专门为这里量身定做一般。你看,这片土地干旱少雨但降雨集中,这样的气候特点很适宜莜麦生长发育;无霜期短但光热充沛,作物光合作用旺盛;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莜麦的养分积累;土壤结构松散,通透性好,又无污染,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和养份分解,也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生物能量转化机能更加旺盛。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独特而优质的粮食作物,这就构成了内蒙古西部燕麦品质优良、声名远播的优越的地域条件“.

何谓”绿色纯天然“?

孙治也给出了明确、肯定的答案:”莜麦--裸燕麦特殊的生长机理决定了它必然会生长在尚未被现代工业文明覆盖与污染的广阔的西北地区,并且在它的生长过程中完全不需要化肥、农药的施加,仅依靠天然降水即可满足它的存活与生长需求。作为一种如此纯粹、如此天然的农作物,称莜麦为绿色纯天然食品恰如其分“.

有实验为证,追施化肥的莜麦与自然生长的莜麦比较,产量不增反减,减产幅度在30%上下。结论是,莜麦对人为催长催熟有着某种罕见的似乎是基因本能上的抵制与抗拒。

当北国的晚春终于唤醒冬眠的大地,苦熬过严冬的沙蓬、蒿草们顽强地伸展出点点新绿时,裸燕麦的发芽生长期就到了。播种之后一个月,便会将摇曳的绿波妆点在高原的山坡沟壑间。尽管不像大草原那般一望无际,但那绿的坡、绿的沟,一波一波铺展开去,再一层层荡漾回来,让高天白云下氤氲在阵阵植物清香中的漠北山野一派诗情画意。

或许是为了与北国山川的冷峻保持和谐,裸燕麦的茎、叶呈少见的冷色调灰绿,远远地就会被人一眼认出。

无须精心管护,更不必持续劳作,仅仅2-3月之后,就到了裸燕麦的成熟期。收获季节的裸燕麦麦穗金黄,但茎干柔韧、茎与叶仍以绿色为主。年景好时,它以铃铛穗中的饱满子实供人类享用;倘遇干旱,它又会与野草结伴,以优质牧草的身份让牲畜果腹。

裸燕麦不计较土质优与劣,不苛求农人”汗滴禾下土“,作为天生的自然之子,在粮食作物的大家庭中,它所保留的”草根“特征十分突出。

虽说是”草根“出身,高贵却与生俱来。近年莜麦走俏,自有两大成因:首先是恰逢盛世,民众开始注重绿色保健饮食,”草根“家族中各色野菜、粗粮大受追捧;其次是当年的”草根“早已今非昔比,由美洲发迹,再纵横天下,风行世界”衣锦还乡“,认祖归宗,自然就使固守本土的故乡莜麦有了”海归“宗亲的新贵身份。

莜麦走红,道理多多。据科学考证,莜麦含蛋白质15.6%,是大米的2倍多,高出面粉3-4个百分点;含脂肪8.5%,是大米和面粉的好几倍;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在人类日常食用的9种食粮中均居首位;所含水溶性膳食纤维是小麦的4.2倍,玉米的7.7倍;所含钙则分别是小麦、稻米、小米、玉米含量的2倍、5.5倍、2.3倍和1.5倍。作为粮食家族中不可多得的低糖、高蛋白质、高脂肪、高能量作物,莜麦的营养成分不仅含量高,而且质量优,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在谷类粮食中平衡最好,而大米与面粉中这种氨基酸则严重不足。

美国《时代》周刊推介的十大有益健康的食物中就有燕麦(莜麦)。文中提到,燕麦中多孔的可溶纤维,能够消除肠道内的胆固醇物质,并将其清除出体外。文章说,新的证据证明,燕麦还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并有抗氧化作用。我国的科研单位及医疗机构也在联合实验中证明,莜麦对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具有医疗价值。除此,由于它还富含对人体皮肤有益的维生素E,故而又可以养颜美容。

实话说,塞外民众尽管世世代代以莜麦面作为基本口粮,但对它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等等珍稀处,却长期处于浑然不知状态。只知道莜面耐饥扛饿。有民谚为证”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白面馍馍饿断腰“.黄米糕的能量胜于莜面,但那是农家逢年过节的稀罕物,当不得主粮的。而莜面则是塞外民众的寻常饭食。

莜面的制作,既丰富多彩,又率真随意。若时间稍充裕,主妇们会做巢状的窝窝、游丝般的鱼鱼、千层卷样的饨饨、佛手似的山药鱼;倘应急用餐,还有刨馇、拿糕、圪团儿……,前者约需1小时,后者只要10分钟,伴着蒸汽一起升腾、弥漫开来的,就是莜面那独特的香气。冬天,清炖一锅羊肉豆腐蘑菇汤;夏日,凉拌一盆萝卜黄瓜芫荽菜,一碟油炝红辣椒、一钵蒜泥陈醋汁,或拌、或蘸,香润无比。

莜面软糯爽口,风味独特,食用丰俭随意,虽是地域特征突出的大众风味食物,但对外乡人同样具有一食成癖的神奇魅力。大凡亲朋远来、故人重归,一餐莜面必定是第一位的口腹之欲。就是南方移民,无须久居便也入乡随俗,几餐之后,必成莜面的”粉丝“.

细细想来,现代科学与民间智识的积累真是吻合。从小到大,目力所及,尽管生存条件苦寒,但家乡父老大多还确实是身强体健、少有疾患。莜麦,这种神奇的作物,能在如此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蓬勃,在这样贫瘠的荒漠土地上茁壮,不仅供人们果腹,还能让人们强健,这一粒粒带着芒刺的小小籽实中,蕴藏着怎样的玄机啊!

遗憾的是,莜面有一个致命缺陷--适应性差。民间的总结颇为生动--莜面腿短。一出种植区域,即刻阵脚大乱。做不成形、蒸不能熟,水浸过一般。

由此便生出一个难解的疑惑--莜麦怎么会与西北人的品质、性情如此趋同!你看,它顽强、坚韧,不畏苦难;可它也狭隘、封闭,拘于成规,不作超越。就这样,它错失了冲出塞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机缘。

怎么才能破解这一困局?立志改变塞外莜麦”藏在深山人不识“这种闭锁状态的孙治开始了他坚韧、曲折的--

破局与跨越

2002年,当孙治的邦达兴公司将目标锁定裸燕麦的时候,对于破局之策,他作了反复思考、缜密调研。

首先是市场分析。他在自己的调研报告中写道,”燕麦营养价值极高,对人体保健颇有助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被人们称为富贵病的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数量持续增长,而这一切与现代人高脂、高热,过精、过细的饮食习惯密切关联。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医学科学、营养学等学科研究的普及与发展,燕麦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均已引起世人的关注与重视,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和工艺的提升,又使世界各国以燕麦为原料生产加工出许多口感良好、食用方便且营养均衡的新型食品,从而拉动了全球范围的燕麦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增长幅度甚至超出了稻米、小麦等传统作物。每年的燕麦消耗量,美国大致为350万吨,澳大利亚、加拿大均为250万吨,欧洲各国约在200万吨左右,且仍在以每年15-22%的速度递增,从世界范围看,燕麦的年平均消耗量高于1000万吨。国内市场虽然滞后于国际市场,但仅就京、沪、穗等发达城市的市场情形看,对燕麦食品的需求均呈逐年增长趋势”.

“市场前景看好,并不等于你的产品肯定受欢迎”.调研结果一出,公司上下自然感到振奋,孙治反倒分外清醒。他告诫大家,“市场看好的是燕麦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但要让燕麦食品真正得到推广并且受到欢迎,就必须围绕食用习惯,在口味、口感上做功课。众口难调必须调,重要的是对个性的尊重、适应”.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各地民众的饮食习俗各有不同。怎样才能让燕麦食品在最大范围内获得认可,是孙治首先要解决的核心课题。

从古到今,传统的“南稻北麦”种植结构,决定了南北殊异的饮食习惯。但近些年,情况出现微妙的变化,众多传统上食面的北方人喜欢上了晶萤软糯、做起来方便的米饭。而莜麦沿袭至今的传统吃法,仍是加工成可供蒸、煮的莜面。

“食米族”扩张领地,莜麦何不与时俱进?

孙治找到了破局之策,将莜麦加工成“燕麦米”以适应米食人群。

对于这一探索实践过程,尽管历经曲折,孙治颇为看重,他认为,没有这样的积累,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初始,我们是将莜麦做成内蒙人所说的糊糊,就像北京人吃的油茶面。但实践表明,这种方法难以推广。随着研究与投入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如果裸燕麦的推广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很可能 面临在小杂粮范围内都无法占据一席之地的窘境。而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改变2千多年来,裸燕麦只能加工成莜面食用的传统单一方式,开发出新品种。就是说,不仅要加工出适合北方人口味的燕麦面,还要加工成适合南方人口味的燕麦米。

”千万不要小看 这一字之差。裸燕麦种植2千多年,没人听说过莜麦能当作米来吃。似乎是在证实这种想法的荒谬,一连串的试验都以失败告终。农民都知道,天然莜麦颗粒非常柔软,机器稍一加压就成了片状,怎么也成不了大米那样的颗粒。加工工艺的限制,使得燕麦机械化加工和裸燕麦推广计划陷入困境,我们面临着一道旷古难题。

“直至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加拿大农业部的周坚强博士不期而遇,交谈中意外得知,由周坚强博士等人率领的科研课题组已通过试验,取得了在小型机械设备上实现少量燕麦米颗粒加工的成功。大受鼓舞的周博士正信心百倍,而我则巧遇了知音,怀着共同的理想、目标,我们决定携手合作。

”我们先找了一家被誉为世界最佳机械加工企业的日本公司,斥以重资,期望能依靠其先进的机械加工能力获得燕麦米大规模机械化加工的突破。日方亦将这一项目作为一个全新课题投入研发。然而,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最终,日本公司知难而退。我们满怀希望乘兴而去,却不得不怀揣失望败兴而归。回首那段时光,尽管我们尚不知成功路在何方,但信念却从不曾动摇。

“前期的试验虽然失败了,但我们却从中得到了许多经验与启发。高精尖科技未获成功,我们决定回过头来试一试中国最传统、最粗糙的工艺。有时,人生的契机往往就在你不经意的转瞬回眸之间!正是这回头一试,奇迹出现了。成功竟然会在中国的传统工艺上得以实现,仿佛真是裸燕麦这种传统作物的一个宿命。

”此后,又经过半年的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我们的燕麦米规模化机械加工工艺达到了60%-65%的比例。燕麦米生产加工的规模化和可持续性成为现实。时值2006年底,经过历时4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突破了所有技术难关,新的燕麦米生产加工工艺伴随着2007年钟声的敲响而诞生。紧接着,燕麦米的市场化运作提上了邦达兴的议事日程“.

对于具有食品革命意义的”燕麦米“,邦达兴公司的定位是--保健功能型食品。围绕”改变人们对燕麦的传统食用方法,打造人类第三主粮“这一核心理念和产品在营养、保健、绿色、纯天然及食用方便等诸多方面的突出优势,邦达兴接连展开学术讨论、专题报道、健康讲座、产品展示等一系列扎实、稳健的市场推广活动。同时,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之后,在确保营养平衡的同时,力求口感滑糯、麦香馥郁,着力提升消费者的接受度、满意度,逐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辐射东部沿海地区、内地大中城市中等以上收入、亚健康人群的销售网络,最终目标则是实现燕麦食品在国人餐桌上的普及。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最大的裸燕麦种植区。阴山南北的农牧民具有长期种植裸燕麦积累的经验和习惯,但由于规模化加工业滞后,加工转化比重小,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区域资源优势没有能够转化为产业优势,缺乏发展裸燕麦种植业的拉动力。

农业生产的区域化是和农产品的商品化、专业化相互促进的。商品经济的专业化优势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优化又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率、增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邦达兴公司开发的燕麦米深加工项目,无疑为发挥内蒙古地区裸燕麦种植的资源优势、品质优势、地域优势、生产优势,进而推动裸燕麦种植规模化、加工产业化提供了整体链接、系统起飞的关键动力。随着燕麦米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阴山南北的农业生产结构将得到进一步整合与优化,散在分布的诸多资源要素会通过产业化体系的运作重新组合,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增值潜力必将持续、稳步扩大。

眼下,邦达兴公司的技术设备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投入数千万元资金建设在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万水泉设施完备的示范加工基地已投入运转,已具备年加工裸燕麦4万吨,年产2万吨燕麦米、2万吨燕麦麸皮的生产加工能力;已建立裸燕麦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吸纳10万农民种植裸燕麦200万亩。

本着增加农民收入、规范化种植和合作双赢的原则,由邦达兴公司统一制定种植、管理规程,与农户签订种植和购销合同,统一向合同农户供应优质种子、提供种植技术方案,统一组织技术培训,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并按合同约定负责回收合同农户生产的合格产品,再进行规范化加工、标准化包装后,组织产品销售,实现了利益联动。

公司在燕麦米的生产与销售中直接安排80人,原料示范基地建设直接安排20人;原料收购直接安排农业人口200人;由公司提供技术辅导,通过合同收购有机燕麦2万吨,每亩按年产200公斤计算,有机燕麦的种植面积已达10多万亩,带动农民2万多户。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项目运作中,公司直接安排农民工300人,每人月工资800元,年收入9600元;间接带动2万户种植农民,户均种植有机燕麦5亩,销售1吨,直接增收2400元;辐射示范区收购有机燕麦2 万吨,使户均种植5亩有机燕麦的2.8万户农民户均增收1800元。

燕麦米深加工项目以农牧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优化了生产经营机制和服务机制,优化了生产方式,走出一条产业集约、技术集约、资源合理利用、经济环境资源和谐共赢的发展道路,在促进农村牧区经济转型、推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孙治的目标却远不止于此。在他的”远景规划“中,中国裸燕麦的种植已经覆盖了山西雁北、陕北、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乃至新疆东部、西藏东部等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生态状况与塞北大致趋同的辽阔地域。”野心“不可谓不大。

这是一个”大西北“概念,每谈及此,孙治都显得豪情万丈:”我国西北部有2千多万农民和大量的荒漠化闲置土地,这些闲置的贫瘠土地恰恰具备种植裸燕麦的独特地力,可谓潜力巨大。若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调动起来,来势迅猛的土地荒漠化何愁治理?谁还能再怀疑我们让荒漠崛起粮仓的志向只是天方夜谭、空中楼阁?“

远景姑且不论,近期目标已在着手筹划。五个具备20万吨裸燕麦处理能力的加工基地已完成设计,进入选址阶段,其布局正契合着长远发展目标--

第一个是乌兰察布基地。地处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高原、山丘、岗梁纵横交错、起伏绵延,长期以来就有种植莜麦的历史和习惯。基地将通过收购价格的调整、优良品种的推介、示范,带动、提高当地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形成大面积种植趋势;

第二个基地位于包头市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接壤地区。覆盖固阳县、达茂旗西部大面积荒漠化盐碱地区,可有效遏制并改造这里土壤的盐碱化;

第三个基地拟建在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左旗。阿左旗遍布山地、丘陵、戈壁、滩地,覆盖地域可达到青海、河西走廊和新疆东部、西藏东部地区;

第四个基地将建在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伊旗境内大多为丘陵沟壑和半流动流动质地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与之相毗邻的甘肃南部、山西北部、陕北地区地质、气候特征类似、水土流失严重,均可列入基地的覆盖范围,对治理水土流失具有积极意义;

第五个基地位于锡林浩特。目前这一地区正面临草场退化的严峻生态问题。裸燕麦的大面积种植可使当地农牧民通过无耕种植的方式遏制草场退化,恢复草原植被。

当裸燕麦产量达到300万吨时,五个加工基地就可利用100万吨的加工能力连续不间断生产。邦达兴公司的近期目标就是,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吸纳更多农户扩大裸燕麦的种植面积。

市场推介、宣传与种植基地的筹谋同步展开。今年仲夏以来,围绕”三主粮“实施的品牌战略,让公众充分领略了邦达兴的市场营销魄力--

以品牌形象标准化、服务标准化、产品标准化为导向,极具示范意义的”三主粮养生粥馆“在包头即将面世;

以”关注儿童教育,关爱老人健康“为主题的”三主粮“推广宣传活动由包头地区开始,正在逐步走向全区、全国。敬老、助学两个专题基金会也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从8月到12月,首都北京的市民们将领略一场别开生面的品牌大普及,”三主粮迎奥运,促进人类健康“是这场大规模推介的主题。活动分5个档期实施,分别以”北京奥运倒计时1年,三主粮为奥运献大礼“、”奥运畅想--月饼颂“、”健康奥运,养生燕麦“、”争当奥运志愿者“、”金猪盼奥运“为各档期主旨。促销活动采用派放燕麦米、免费品尝、商品买赠、DM海报、超市广播介绍、销售人员现场推介、教师节免费派发、社区公益活动、遴选”三主粮“会员、为糖尿病患者送燕麦米、礼敬老人、商业演出、品尝座谈、”三主粮“自行车队巡游造势、与北京大学志愿者联手宣传奥运和”三主粮“、在北大资源楼举办有机食品推广会、请公众人物为”三主粮“代言、超市购物抽奖、派送圣诞礼品、做电视专题访谈、网络招募会员等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健康、养生为切入点,着力为消费者展现自己的营养、保健品牌形象。

对于中国的市场潜力。孙治十分乐观,”先抛开众多亚健康人群不说,仅以我国目前近2亿的糖尿病人计算,如果每人每天消耗燕麦米100克,那么100万吨的年产量也只够供给3个月“.

有鉴于此,孙治决定,加入即将在我国东北三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实施的以发展燕麦生产,建立国家饲草储备和畜牧业基地为战略目标的”中国--加拿大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该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发展内容涵盖了高抗逆、高产高效燕麦新品种培养;燕麦新品种区域优化布局试验;燕麦旱作、灌溉、轮作,饲草丰产技术体系;燕麦生产抗侵蚀力试验研究;燕麦籽实加工、饲草加工、储运技术研究; 燕麦食品营养学研究; 燕麦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研究7个方面。对于邦达兴公司来说,东北与西北的互动,不仅可以促进交流、借鉴,而且可以在相互间的比较试验中,明确各自的地域特征,针对性地借力高端科技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意义在于,种植的多元化可以有效解决以玉米为主的单一趋向。土壤风化、盐碱化问题,优质饲草的持续性供应问题,奶牛、畜牧业持续发展问题,饲养兔、鹅、羊、鹿等食草动物、发展当地小农经济等问题均可迎刃而解。

投身农业产业,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执着的奉献精神,是不可能长期坚持的。这是加拿大华裔农业教授周坚强和中国农业大学胡跃高博士等专家在先后与孙治合作共事、悉心指导之后的一致感慨。他们欣赏这个农家出身的年轻人坚持信守的理念--”关注三农问题;做别人不愿做、不想做,投资大、收益小,但国家需要之事;实践农业赚钱的模式“.

在孙治的构想中,邦达兴公司的产业发展将主导和成就一个大西北有机种植与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体系:有机裸燕麦基地、有机饲草基地→育肥羊基地、育肥牛基地、奶牛基地→人类有机健康食品(有机燕麦、有机肉、有机奶),有机沼气池(为农民提供生活燃源)。邦达兴公司已为此勾画了自己的发展蓝图:在生产”三主粮“裸燕麦米的同时,生产乳泉牛奶、达茂极品肉、乌克笨鸡蛋……在这个有机循环产业链上,所有产品一概有机、健康、绿色、安全。

无疑,这是一个极具创意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孙治说,”大自然的生态法则就是一个大循环。比如蜜蜂的本意是为了觅食,无意间却传授了花粉,让自然界的诸多植物得以绵延。“

实践证明,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是在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同时,实施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当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态结构所设计的农业立体种植、养殖和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设计的食物链结构,使一个系统包括废弃物的产出,成为另一个系统的投入的时候,一个良性互动的生态循环便得以生成。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可以有效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当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成龙配套,西部农业的弱势地位就将得到根本改变。

支撑这一生态循环体系需要底气,而邦达兴公司,作为包头市政府确定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具此实力。110名公司员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35名,由公司科技项目部负责产品研发并在北京昌平建立了科技试验基地。并在2003年便承担了国家蒙农杂种冰草、红豆草种源繁育等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公司的技术依托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的高等学府,目前,共承担国家、自治区级科研项目328项,近几年有62项研究成果分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燕麦产业研究中心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燕麦的育种和丰产栽培研究,培育出多种适应内蒙古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种植的燕麦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

或许有人会感叹,一场”宏大叙事“的主角,怎么会是一种人们并不熟悉的农作物?是的,本文正是着墨于这种刚刚蓄势勃兴并已进入国人视线的神奇的农作物。我们想提醒大家,千万不可小觑了某一种农作物。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中国明代中期以后,支撑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就是两种能在坡地、山地种植,填补了明朝因人口急速增长造成巨大粮食缺口的农作物--玉米、土豆。

与孙治深入交流,在逐渐明晰了他的”三主粮“概念、体味了他的裸燕麦情结、感受了他的社会责任感之后,我们心中油然而生出一份深深的敬意。我们似乎真正领悟了:面对道德底线频频告急、诚实守信严重稀缺、责任义务近乎奢求的社会现实,一位青年企业家,怎么会做出如此”另类“的事业之选!

为了这一份领悟,也为了这一份理解,孙治带我们来到由他亲手培育的精神家园--

哦,”三修书院“

古典斗拱建筑风格、传统华彩装饰工艺,挺拔的廊柱、朴拙的匾额,两方优质牧草生成的葱郁绿地、12支巨型棒香氤氲的馨香氛围……这就是包头的”三修书院“.

进得门来,错落安置在厅堂内的几十方观赏名砚、精美根雕、奇石夺人眼目,厅堂右向,光洁的三级原木平台上,古琴舒然轻抚、香炉芳泽漫溢、雅乐袅袅绕梁。穿过雕花屏风,是三修书画院的展示区,内蒙古西部代表性名家的书画精品荟萃于此,阔大的画案上,文房四宝齐备,人们尽可在此即兴泼墨挥毫,交流切磋,传递文化讯息。

由厅堂左转 ,沿着摆满各式紫砂壶、瓷花瓶的连续式博古架移步,很快便是别有洞天的”三和堂“休闲读书区,百余株高大、秀逸的各色榕树、铁树、三角梅、玫瑰、月季等观赏花木营造出一个充满浓郁古典禅式园林风格的绿色天地。曲径弯弯、流水潺潺,在这里读书品茗、书友畅谈,自会生发出宁静、和谐的心灵感悟。

二楼是书院的藏书和学习讲座区--”三和殿“.迈上古朴的参差木式楼梯,迎面的正方形空间安放着毛泽东、孙中山两尊胸塑,以此为中心,右侧大厅儒、道始祖的高大塑像面南而立,24张汉唐风格的书案朝向圣贤;左侧大厅则是释家三尊的塑像,也有24张书案整齐排列。这样的格局,自然地便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然的传道、授业氛围。

古圣先贤们身后的整面北壁,都是开放式书架。供人们免费阅读的经典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文库》、《十三经注疏》、《史记》、《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唐诗宋词元曲》、《历代皇帝传略》到《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中国文学宝库》、《西方经典名着丛书》、《哈佛管理》以及绘画、文物鉴赏专着等等,林林总总,涵盖极广。

中华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先贤,跨越时空与我们在这里相聚。虽远隔几千年,但声气相通、顿挫依然。

包头”三修书院“坐落于昆都仑区青年路与白云路交叉路口。”青云“二字让孙治心动,”青云之志“所蕴含的,正是他创办书院,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宏大抱负。

占地面积4500㎡、建筑面积3200㎡的包头书院始建于2006年5月,2006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这天正式对外开放。作为一家民办的以学习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兼具文化讲堂功能的文化图书馆,它的面世,吸引了包头市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社会影响也因多次成功举办讲座、文化艺术活动而迅速扩大。

--今年5月20日,书院邀请北京专家林中鹏教授举办《中华养生文明与现代科学前沿》讲座;

--”六一“儿童节。书院组织200多名国学班儿童进行了国学经典背诵表演;

--6月13日,邀请加拿大农业专家、加国”燕麦之父“布罗斯教授举办《中加燕麦合作的现状和前景》的专题讲座;

--”七一“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6周年、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歌咏活动;

--7月24日,邀请北京”雅韵华章“艺术团来院作汉服古琴古典文化艺术专场演出;

……

每周六则定期举办传统经典文化读书讨论等活动。

孙治说:”我们以各项产业的互动,确保书院的持续稳定发展。现在,书院的藏书量已迅速增加,各种讲座和文化艺术活动也在有序开展,我们还要积极组织与文化相关的各种公益活动,努力发掘文化对社会、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为中华传统文化泽被社会、民众尽心尽力“.

中国古代书院的出现是一批高智商、大抱负的文化明慧者精心构想的成果。它既保持了一种清风朗朗的文化理想,又与国情相契,实在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创举。其中存世已逾千年的岳麓书院更是世界上资历最老的高等学府。孙治的”三修书院“将以何种面目立足?作为刚刚年届不惑的年轻人,怎么会想到要办书院?

带着探究,我们与孙治开始了促膝倾谈--

记者:曾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命运的世界几大文明或成为废墟、遗迹,或成为活化石或成为木乃伊,中华文明不仅硕果仅存,而且还在延续。她的坚韧,让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充满敬畏。如今我们读着几千年前的古训,就如同读着长辈的教导,这在其它文明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企业家,怎么会想到要花巨资兴办书院?”三修“是什么寓意?

孙治:一修儒家--修仁和--立身之本;二修道家--修道德--发展之本;三修释家--修奉献--救世之本,这就是我们的”三修“.

自古以来,我国的儒、释、道三家就和谐相处,汇同诸子百家,共同成就了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国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原动力,是我们华夏民族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因为没有她,我们就失去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

文化的功能在于安身立命。世世代代生长在大中华文化圈里的人,生于斯长于斯,悲于斯乐于斯,安于其语言、信仰、风格、踏着先人的足迹生存、发展,这文化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因此这文化传承便具有了稳定社会、框定伦理、延续经验、启迪智慧的功能,正由于此,传统文化才会广受社会的保护和民意的敬重。

中华文明并非完美无缺,对她的弱点和弊病当然应该揭示、反思。但我想文化关涉的是精神层面,不幸的是一直以来就有人把中国近代的所有失败、屈辱、内耗、战乱统统归结为文化之过,其实根源在制度,不能让制度的罪过强迫文化来承担。我想提醒青年朋友,千万不要忘记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仍在延续,这绝非偶然。任何以无知为先导的否定甚至嘲弄只能证明自己的愚蠢。

传统的中华文明曾开掘并维持了人类的高贵内质,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炼了深邃的人文精神,创造了灿烂的艺术世界,她永远是人类文明的骄傲。

中国的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的智慧上。儒释道三家的哲学充满了普世和谐、圆润无碍的智慧。实际上,他们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社会,这就需要先造就人们理想的高尚内心世界、培养理想的人格境界。

而再建崇高、重塑理想人格,正是我们迈进新时代的重大课题。

有人说过,”一个人心有多大,他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大“.这就是说,人所感受的一切都是”心“的作用,正所谓”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境界“既是”心“的产物,也是产生”心“的环境,”心“产生了新的境界,这个境界又培育出一个全新的”心“.

一个企业的运作与发展、强盛和影响力都是离不开境界的。邦达兴将”三修文化“作为我们的企业文化,籍重儒释道的思想文化资源于企业管理,是一种内省精神和从自身着眼的管理意识。一个企业,其团队整体思想境界的提升,企业内功的修炼就是内部员工修身的过程。

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发展、大踏步迈向高度富裕文明的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使得我们这个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邦达兴公司放弃了高额回报的房地产业转而投身风险大、收益慢的农业,从繁华热闹的现代都市回归到远离现代文明的农村,这不仅仅是一个经营取向与模式的转变,其间更重要的是所有员工都必须经受的心理转变、承受和适应的过程,这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而我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就是这份勇气和毅力的支点和源泉。

这就是我兴建”三修书院“的初衷。邦达兴人坚信,传统文化的熏陶,会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给我们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力量。传统文化的精华会带给我们每一个人广阔的思想空间,启迪我们的心灵与智慧。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和积累,会使我们不肤浅、不浮躁、更优雅。

5年前我弃商务农的时候就有人不理解,说我”另类“.其实,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风雨兼程的不归路。我和我的员工们都必须放弃妄自尊大的狂妄心理,丢掉妄自菲薄的卑微念头,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去工作、去奔波、去奋斗!

记者:西方文明的重心是知识,中华文明的关注重心则是人生,中国哲学的特征是内向的。但在浮躁的现代国人中间,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比如研究《周易》为看风水,研习道家为练气功。你一手办书院、兴国学,一手还在办企业,两者矛盾吗?传统文化如何推动邦达兴的”三主粮“事业?

孙治:农业在人们的心理定位上,历来被认为是不赚钱的产业。我的思维模式偏偏是要用别人认为不赚钱的产业来实现赚钱的目的,从而实现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共同富裕。正是基于对养育了我的这片热土和父老乡亲深沉的爱,才使我产生了如此强烈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这其中便离不开国学文化带给自己的深刻反思。

先贤们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忧国忧民、自尊自强、自省自责、仁人爱物、宽容敦厚、顺应自然、处事不染的崇高的道德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无不时时在我内心激荡。

我非常钦佩着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认知,孙治随手拿起办公桌上的一本记事薄,翻开一页,他在文章中说,”中国农耕文明的可贵之处,在于从勤劳耕作中升华出来的一整套精神原则。先秦诸子的伟大贡献,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合力完成了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文化选择。比如务实精神、循环模式、自然节律、中庸之道、宽容胸怀、集权思维、民本意识、乐天情趣、安土倾向等等,不仅都来自于农耕文明,且都伸发出恒久的普遍意义。成为了保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本规则和约定俗成“.你看,总结概括的多好!接下来他又写道--

”这中间,作为核心形态的儒家文化更值得探究、珍视。不谋求玄深体系,不标榜清高出世,不排斥别种文化,只以一种自然、平和的教化方式普及实实在在的良好秩序和理性精神,既包含着社会政治原则,又渗透着伦理道德规范,平静而有力地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维护文明的作用。这是一种似浅实深、似散实精的文化遗产。“

兴国学与办企业矛盾吗?不矛盾!近代的成功大企业家就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伦理的样板--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范旭东把创办企业的信条明确为”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同为上世纪初着名企业家的中国最大民营企业集团大生集团创办人张謇,中国最大民营轮船公司民生轮船公司及民生集团创办人卢作孚,一代华侨领袖、实业家陈嘉庚等等莫不如是。

国家积贫积弱时。这些以”实业救国“为理想的实业家们让世人看到了中华文化的温润。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中华文化生态也在比较中验证了自己的价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什么是第二生产力呢?作家、也是成功实业家的张贤亮断言,”是文化!文化是产生高附加值的一个重要手段“.再问什么叫文化?他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人的生存方式“.对此,我深有同感。正由于此,我们把”三修文化“的宗旨明确为--

科学发展入苍穹,

构筑和谐乃为民。

天下众生善为本,

三修文化益苍生。

我不敢以高尚自居,但我深信,身为炎黄子孙,5千年渊远流长的中华精神和民族大义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份量,绝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丝毫的减损。而我,一个生长在内蒙古草原的农民的儿子、一个刚刚有了一点点建树的企业经营者,之所以会萌生出”逆向选择、回归大地“的想法,正是源于对古代先哲生存智慧的研习。同时,我也时刻牢记着,自己是在党旗下举拳宣誓过的共产党员。

今天,”利益第二,奉献第一“是每一个邦达兴人的人生坐标。而这一信条,如果没有忧国忧民这个民族大义的基座,我们再也找不出还有什么能够支撑起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艰辛过程。

我们不应让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利益驱动蒙蔽了双眼,应该认识到农业发展必然具有的潜在的、长久的并且是巨大的利益。我以为,中国的强大和长治久安应该就在于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稳步增收,而决非仅仅体现在GDP的增长上。我们不能盲目追随国外的所谓发达进程而放弃实为我们生存之本的农业发展。

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灭,正是由于几千年来与之相随的农业的发展为她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反之,农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国学文化的滋养。因此,我们理应充分弘扬国学文化,利用国学之精髓来保障现代农业生产的稳定与进步。

”三修书院“正在实践着我们的这一理念。在”三修书院“,凡是农家学生我们一律免费。书院的国学文化学前班,因为学费低廉,最早入读的学生都是周边农民和外地打工人员的孩子。实践证明,我们的教育成果是显着的,当家长们从自己孩子身上切实看到国学教育的积极效果时,他们着实为自己的选择庆幸。

如今,书院的社会影响与良好口碑已经形成,许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也被家长送到我们这里。因为有识之士都看到了国学文化的闪光之处,并由此形成共识--国学文化从娃娃抓起。与此同时,我们还实施了教育救济理念:让富人的孩子来读书并资助穷人的孩子读书。目前,”三修书院“的学生比例基本上是农村和城市的孩子各占一半。

记者: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文明高速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让这一群年仅6、7岁的儿童学习国学文化,会不会给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溶入社会造成障碍?

孙治:中华文化由古至今都”重实际而黜玄想,从内容到形式一概诚实入世、终世致用。不追寻彼岸世界的虚幻,因而也就摆脱了离开此岸世界后被淹没的凶险。即便是对外来的佛教,不仅以宽阔的胸怀予以接纳,还对其作了贴近亲情伦理的指点,让佛教能紧贴着社会生活又时时受到社会生活的检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怎么会给孩子们走向社会造成障碍呢?

我们的书院并不培养“老夫子”.我们的国学文化学前班具备完善、工整的标准学前班配置,在教习孩子们学习国学文化的同时,并不拒绝其它各科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一批扎实、稳重、富有内涵但又不失活泼、天真和创造精神的现代社会的建设人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关键的入门第一站,通过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即便一时还无法理解、领悟,仍不失为“开蒙”好门径。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古代不说,就说中国近现代史上建树卓着的大师级人物,哪一位没经过国学“开蒙”的洗礼?倒是当代的教育制度窒息了人才的学养积淀。

在儿童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将国学文化的精粹印在脑海中,将会成为这些孩子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它将陪伴这些孩子更好地踩出人生中的每一个脚印,用一颗在中华文化中浸润过的宽容、向善之心去面对纷繁复杂的大世界,去关爱别人,造福社会,脚踏实地践行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记者:目前,“三修书院”都开设了哪些课程?

孙治:先后开设的有《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唐诗、宋词、诗词曲赋,此外还有艺术类、动手类科目,包括古典乐器、西洋乐器、中华武术等。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升,力求使每一个来书院求学的孩子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孩子。

记者: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又正急速向现代化迈进的国度里,追寻传统和拒斥传统往往会集结为形同水火的两极。这样的对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始至今仍在延续。比如对你已参与其中的“国学热”,赞同与反对的声音都很强烈。对此你怎么看?“三修书院”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会如何发展?

孙治: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复兴,都会以自我确认为前提,而明晰的自我确认,又以沟通与普及为前提。中华文明的复兴,重要的一环就是她的普及意愿和传播力量。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从她萌生到现在,从来不曾轻松过,但它却没有消失在历史的荒原上,而是苦苦支撑、艰难前行到了现在。作为后人,我们为什么不加倍地关注她眼下的生态环境?

上个世纪末,就有很多人一再预言,21世纪将是东方的世纪。如若果真如此,突然重新喧赫起来的东方是不是仅仅只有经济内涵呢?未来的东方文明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一旦设想起来,难道我们能够摆脱掉对传统的回眸与追寻吗?

关于国学复兴的对立,依我看,尽管各自都能找出一系列论据,但更多的则是情绪化的对峙,缺少的是为传统文化作出切实的现代阐释。我的态度十分明确,不要把制度的罪过强加给文化。我觉得,拒斥传统文化的人们混淆了这两者的历史位置。

对古老文化的现代阐释,是一种相隔几千年的生命的领悟与感应,是现代人对古代先哲作出的一种由领悟与感应生成的取舍和判断。惟其如此,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楔入现代,也才能使现代因为有了坚实的根基而站得更稳。

现代阐释不是要为传统文化拂去千年尘埃,而是要从现代意义上重新选择、破解古典,挖掘出蕴藏在其中的价值追求、美学尊严。而这种美学尊严与价值追求恰恰可以塑造未来。当我们躬下身来,以虔敬之心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她们灼灼闪光的精髓,也就会明白,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受尽磨难却历久不衰。我以为21世纪的中国人都应以拥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自豪,并应挺身担当起传承、弘扬这一人类文明精粹的历史使命。

就我个人而言,我始终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训。作为一个在党的富民政策庇佑下先行富裕起来的商人,我自认为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尽我的一己之力。

当代文化思维模式缺失了思考真正的大问题的动力。相反,却吸引人们关注一串实利私事--考试、择业、升迁、赚钱、买房买车、移民出国,诸如此类,都是为了活得比别人像样些,满足物质欲念成了人生的目标。在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今人所缺少的正是国学文化所要着力推动的“利益他人、成就自己”的先人后己精神。

目前,我们正着手设计北京“三修书院”.较之包头,北京“三修书院”的规模将更大。我的目标就是,不断地推广、普及“三修书院”,以教学的模式坚持推动国人重温国学文化、重振华夏精神!

教学,说到底,就是人类的精神与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而文化的基本使命则在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我们把国学文化的教育视为培养学生内心的温、良、恭、谦、让情愫的核心与主干。我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少宏大的理想、抱负,缺乏的是实现理想、抱负的途径,那条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因此,在我看来,一个有仁、有智、有勇,平和、谦逊的人,他不仅要有胸怀天下的高远理想的情怀,还须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朴素真理,不能好高骛远、不着边际。一个人只有勤于务实、勇于担当,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心怀天下、脚踏实地,才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这样的人,就是我们“三修书院”培养、教育学生的方向和目标。

对于“三修书院”的发展、推广,我充满信心。为什么呢?首先,我深信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必将与世长存、绵延不绝,她生发于此,扎根于此,必然会影响、锻造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的华夏子孙。

其次,古圣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绝非晦涩难懂的古董或者高远莫测、遥不可及的典章,当我们心怀崇敬走向她、靠近她、解读她、理解她时,我们会发现古圣先贤们是那样的平和、亲切,发现她们似乎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我们的视线和生活。在经历了历史的千年磨砺之后,21世纪的今天,他们的思想精髓仍烁烁发光,指引着我们的方向,烛照着我们的行程,温润着我们的心灵。

也许,不远的将来,在祖国偏远山区某一个办不起学校的贫困乡村,几间简陋的农舍就可以成为一所“三修书院”.

其实,教育并非一定意味着高额的资金投入,学习也未见得就必须是数、理、化样样齐全、门门精通。回想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繁重课程,在我们走上社会以后,真正学以致用的又有多少呢!

在我看来,“三修书院”的复制模式反而更加适用于在我国广大的贫困农村解决教育经费不足、教育普及不足的紧迫现实问题。“三修书院”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教育成本的投入,同时又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偏远地区上不起学的贫困孩子解决读书问题。

我们并不需要人人都成为精通数理化的学者、科学家,那毕竟是金字塔的尖顶。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的实践者和实干家。以最低的教育成本普及国学文化,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是我的追求。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定立,只有在远高于现实的理性构建中,才有能力召唤后代。

目前,“三修书院”正以每日6万字的速度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不久的将来,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网络上研读书院的所有典籍,让几千年的中华国学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焕发新的活力。

记者:从房地产业到转身投资农业,再到兴办“三修书院”、关注国学文化,你的事业轨迹被很多人视为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异类”.甚至还有人对你的动机、目的提出了质疑,对此,你怎么作答?

孙治:你说的没错。的确有不少人对我的事业取向深为不解,也有朋友提出异议,对此,我不想作过多的解释。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在跟随自己心灵的召唤,去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他人的不解都是出于对现实世界的实际利益关注,觉得我从一个暴力行业转而投身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甚或是难获回报的行业,也许有点犯傻。这无非是将钱财的得失作为衡量一个人行为的标准。

我想明确的告诉大家,我转身农业,并不回避利润的回报。但我更认为,人生在世,不能仅仅将钱财的得失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其实,大家也该明白,生活中所获得的真正的心灵快乐,并不与物质生活直接相关。

文化应该是一种提醒与思索的力量,文化道义与文化良知永远是文化的灵魂。我以为,这样一种认知同样适用于企业家。

新世纪的中国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对此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了。那么传统文化的新职责在哪里呢?

在不发展的时候推动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控制并提醒一切反自然、反人性的恶果出现,这就是新时期传统文化的责任。

另外,我还可以告诉你我的一个新想法,我准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同时,我们在北京的“三修书院”竣工之后,组织团队作一次“倒走长征路”的主题文化活动。重温离我们并不遥远却又让生在新时代、长在改革中的新新人类深感遥不可及的长征精神。让我们在跋涉中体验精神动力之强大,体味人生追求之坚韧。

与孙治交流,听他阐释自己事业发展的理念,讲述对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思考,让人感到有一种崇高的存在。记者坦言,你所思虑的问题几乎全部涉及国家决策高层的发展筹谋。作为企业家,你是否力所能支?孙治则正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仍是经典中国文化。

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说,文化赋予了一切社会命题以人格意义。此言不虚。当我们看到由孙治亲自执笔的《三修书院--拓展理念与规则》之后,这样的印象更趋深刻。

规划并已开工兴建的北京昌平书院是“三修书院”的总院,分前后院两大建筑群。前院以三和殿为主体,占地面积约18亩,大殿面积在3000--4000㎡,为学习区。功能设施分为--

大型多功能厅(电影馆):

作大型讲座、培训、会议、影视观摩等;

先贤文献馆:

陈列、祭拜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艺术先贤的塑像、画像和代表性经典着作。其中哲学宗教领域有儒释道、诸子百家、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哲学、马列主义伟人、毛泽东、孙中山;文学艺术领域中含中国传统文学典籍,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舞蹈等传世之作和西方文学名着,古希腊文化、欧洲文艺复兴、18-20世纪西方艺术等; 文化思想领域包括东西方社会、经济、自然科学大家,传统中医大家,亚当·斯密、爱因斯坦、马克思韦伯等;

问道堂:

潜心研读古今各领域学问,熏陶中华传统美德之所,具备读书精舍、图书馆功能。

民族乐器博物演艺馆:

以古琴等中华传统民族乐器为展示,设演出中心,同时辅以茶艺茶道、琴棋书画的交流、展示。

后院以御和堂为主体,占地约在20余亩,御和堂为大楼,面积在4万-5万㎡,为健身养生区。公能设施分为--

大养生文化馆:

含中医药治疗中心和养生修炼中心。修炼中心教授太极拳、瑜伽、针灸、按摩、气功;

书院会员公寓:

包括70㎡的公寓170间,30㎡的标准客房30间,70--120㎡的艺术家工作室100间;

洗浴健身中心,有机健康用品超市,中西养生餐厅设计面积均为1千㎡。

书院总部协调区分设招生办、拓展办、国际部、研发中心等,为各地“三修书院”的指导、调控中心机构。

中华文化研究所组织对于国学、养生、艺术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深入研讨,组建书院自己的人才库、智囊团。

在孙治的筹谋中,书院的教育要突出学以致用、古为今用,让中华传统文化为新时期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打基础、作铺垫。强调书院教育的普及性与实用性,不走研究型、学术型路径。

对于书院建设,孙治认为应致力于对目前教育体系的超越,从补充国人传统文化素养的不足入手,以国学精粹陶冶中华美德,开启一心向善、利己利他、忠信诚朴、坚韧勤勉的大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作为一位成功的青年企业家,孙治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他的成功,更在于他的痴迷。

其实痴迷的东西肯定由自学、领悟而至升华,不会来自学校教育。这里的关键是心灵的纯净。对孙治而言,回归传统文化不是一种单纯的兴趣选择,而是一种长期沉潜的内心冲动,因内心冲动而渐为思维习惯,再因思维习惯而至生命的本能。

内心冲动缘何而起?起自于一种盈溢于心髓间的责任与道义。对土地、对民众、对国家、对历史、对文化、对人生,都予以热切关注,于是就可望有所作为。

我们生活在一个曾经战乱频频、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文化的传承艰难曲折,文明的绵延时断时续。一个智识之士,凭着自己的良知与道义孜孜矻矻、不懈探求,实在难能可贵。

社会学家认为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战胜艰险实现超越,必须借助社会成员中蕴藏的伟大而又丰富的精神因子,特别是反映于塑造民族精神的过程。缘于此,战争年代产生了大批英雄,和平时期则涌现出一个个道德典范、人格楷模。

中外先哲都说过这样内容相同的话--一个民族必须有人去创造并践行崇高的精神气象,而非仅仅关注和满足于眼前利益。道德典范、人格楷模实际上就是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的人。

就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构成而言,从古自今,无论社会形态如何,都会有人为信仰、信念义无反顾。这并不奇怪,人固然不可能总是生活在精神世界,但也决不会总是为物质所役;没有精神世界的崇高,要保证一个人感受到生活的至善至美是不可能的。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定会拥有一大批为了理想、信念不惜前赴后继的先行者。什么人会是这样的民族精英呢?在此,我们试着给出答案--

一是信仰信念坚定,面对各种诱惑不为所动,勇往直前,因此形成了特有的人格魅力;

二是超越自我,以物质或精神上的超常贡献立身于社会;

三是境界高远,情操高尚,主动承担了大量职责范围以外的本应由社会承担的责任;

四是行为美好,以坚忍顽强不畏挫折的品格和持久不懈的努力,展示了人类最积极、最美好的精神追求,因而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大众。

每一个社会人的行为都受制于理念、发自于理念。在多元价值观并存,各种诱惑不断出现的情势下,要保证能够挺身立于时代前沿、站在精神大厦顶端,绝非易事。如果没有信念的坚定、理念的成熟,显然极为困难。而这信念、理念则源自于深厚、丰赡的文化积淀。

眼下使用频率最高的现实一词,却需要认真考察,现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产生位移,会延展或收缩它的地平线。对古人,神灵是现实的;对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理想是现实的,甚至比现实更为现实。1955年萨特携波伏瓦访问中国,讲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中国最直接的现实就是未来!

但愿中国人的现实感,不要越走越窄,驱逐神性、嘲弄理想。没有神性和理想照耀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生命的丰富、生活的广阔都无从谈起。一味追逐金钱,会追到麻将桌上去,所谓现实,将收缩为两张桌子:饭桌与牌桌。大人打牌小孩儿上网,小小的“瘾头”将生命吸空,这类场景之多、之常态化,无异于瘟疫流行。

理想是有灵魂的。当一大批胸怀天下、登高望远的引领者把自己的事业取向及其蕴含的精神内核与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脉搏契合共振,他们就是民族的精英,就是国家的栋梁!

有如此宽阔的精神天地,有这样怀国忧民的社会中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会远吗?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核心内容:内蒙古三主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 三主粮宣言
把握机会 立即留言99%的代理商通过留言找项目!
您的姓名:
*姓名或昵称
联系电话:
*您的手机号
联系微信:
  您的微信号
回访时间:
代理区域:
留言内容:
 


隐私权相关政策
 

温馨提醒

如果您对该项目感兴趣,请在下面立即留言!

本网站属于可自主发布并可自主删除的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了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请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快捷留言>>

关闭
  • 信誉指数:280
  • 工商注册:认证图标
  • 荣誉证书: 18项
  • 认证星级:
  • 认证时间:2014-01-14
立即留言
关闭